肠炎模型构建与评估体系
一、模型分类与核心特征
1、化学诱导模型
DSS诱导模型:通过葡聚糖硫酸钠(DSS,1-5%浓度)自由饮水诱导结肠上皮屏障破坏,模拟溃疡性结肠炎(UC),典型表现为腹泻、血便及结肠缩短,急性模型周期5-7天,慢性模型需3周期循环(DSS饮水1周+正常饮水2周)
TNBS/乙醇联合模型:三硝基苯磺酸(TNBS,50%乙醇溶液)灌肠诱导Th1型免疫反应,形成透壁性炎症,适用于克罗恩病研究,病理特征为隐窝脓肿及肉芽肿形成
DNCB联合醋酸法:采用2,4-二硝基氯苯(DNCB)致敏后联合醋酸灌肠,诱导Th2型免疫应答,病理表现为杯状细胞减少及黏液层缺失,适用于UC免疫机制研究
过继性T细胞移植模型:将CD4+ T细胞(如CD45RB^high^亚群)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,自发形成慢性肠炎,模拟肠道免疫稳态失衡
3、感染/应激诱导模型
醋酸刺激法:4%醋酸灌肠直接损伤肠道黏膜,快速诱导急性炎症(24-48小时),适用于药物局部疗效评估
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)模型:新生大鼠人工喂养联合缺氧冷刺激(5%氧气+4℃暴露),模拟早产儿NEC,特征为肠壁坏死及细菌易位
2、免疫诱导模型
二、病理学验证标准
1、组织学分级:
急性炎症:中性粒细胞浸润评分≥2分(0-4分制)
慢性损伤:隐窝结构畸变(分支/萎缩)及潘氏细胞化生
促炎因子:结肠组织IL-1β、TNF-α mRNA表达升高≥3倍
屏障功能:ZO-1蛋白表达下降>50%(免疫荧光定量)
2、分子标志物: